那一瞬的灵感
英国好文学家斯威夫特说:如果某人能使只长一棵草的地方长出两棵草,那么他就有理由成为比沉思默想的哲学家更有用的人。年轻的邓申伟确实具备这样的潜质,姑且将其称之为一种折腾的本领。
2002年秋天的昆明天气宜人。正把餐饮生意做得如火如荼的邓申伟,却收到了一个坏消息:自己的弟弟在昆明开了三家某皮具品牌的加盟店,生意还不错的时候,这个皮具品牌总部资金链出了问题,通知不再各向加盟店供货。弟弟一时六神无主,找到了邓申伟。
邓申伟无法袖手旁观了。多年来摸爬滚打得来的商业经验,又使他开始冷静分析起来:
餐饮业的供应链难以管理,不容易发展壮大,且当时的小天鹅、苏大姐、德庄和谭鱼头等川渝品牌业已形成气候,市场相对饱和。而当时的皮具市场,是LV、古驰等品牌,中端基本被舶来品占据,而低端则充斥着大量的杂牌皮具,没有一家中国人自己的皮具品牌。这其中就有的市场空间。
犹如丛林里的猎豹找准了猎物,邓申伟毫不犹豫地将餐饮生意交托给朋友打理,转身进军皮具生意。 是解决货源问题,邓申伟从广州请来几个做皮具的老匠人,开了一个皮具小厂房,为昆明的三家门店供货,主打具有原始民族风格的女包产品,单品均价定为150~300。紧接着,为了在众多看似洋味十足实为杂牌的同行中鹤立鸡群,邓申伟决定启用具有中国风特色的品牌。“红谷”二字跃然纸上。“简单好记又有民族风情,让人联想到山谷中朝阳初升的意境。”
与此同时,他将店面装修统一改为返璞归真的民族风格,甚至把“红谷”两字刻在原木板上当招牌。这样一来,红谷的店面在昆明青年路林立的商铺中显得别具一格,很容易脱颖而出。
市场逐渐验证了邓申伟的分析,带有民族风的红谷逐渐被消费者接受。一个店每天能卖十几个包包,营收3000多块,一个月下来营收达到八九万元。原本还有些忐忑的邓申伟一下子兴奋了起来,“路子找对了,就要快马加鞭!”
为了连锁发展,他连夜赶制了十几本用于招商的小册子,上面印着像模像样的宣传语“来自异域风情,点缀自我风采”以及招商电话。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将小册子放在店铺里守株待兔。没想到虽然小册子错别字不少。
打电话的人名叫张洋,当年22岁的他从老家文山来到昆明,寻思着找点什么生意到老家去做。走到商铺聚集的青年路,他一下子就被红谷装修别致的店铺吸引住了,进而走进店里考察,顺手拿了一本招商小册子。
回到文山后,张洋思忖了一番:红谷这种女包专卖店,在文山当地还是空白。另外,其具有民族风情的设计和返璞归真的店铺装修,在少数民族聚集的文山,很可能会大受欢迎。于是,他拨通了小册子上的电话。
接到电话的邓申伟激动不已,他连忙告诉张洋,自己连夜赶来。当天下午一开完会,他厕所都来不及上,便直奔车站,连夜坐了12个小时的车,一泡尿竟然从昆明憋到文山。
邓申伟积极热情的态度让张洋暗暗吃惊。此前,他也联系过不少加盟品牌,但得到的反应,不是要填繁琐的登记表格,就是要等冗长的审批流程,像邓这样连夜赶来的,还是头一个。
两人一碰面,张洋还没来得及尽地主之谊招待一番,邓申伟便拉着他直奔当地的商业街看店。文山市就横竖两条商业街,邓申伟带着张洋一行人从早上八点,逛到下午四点,中午累了就在张洋家里的地板上铺张凉席打个盹,终圈定了两三个铺面。
邓申伟给张洋算了一笔账,考量这些店址的人流量、购买率、租金和人工等因素,一个月应该能挣到1万多元。照理来说,为了吸引加盟商,厂商应该把前景描述得比实际更好一些,但邓申伟的这笔账保守到甚至低于张洋的测算结果。
“这人靠谱!”张洋被邓的真诚打动了。一旁的亲戚私下提醒张洋:“看他那小眼睛转个不停,当心是骗子。”张洋摆了摆手:“怎么可能,哪有骗子这么勤快的?”后来,他不但在文山开了4家店,还因业绩突出被邓申伟请到公司来助一臂之力。
在初期的市场拓展战场上,邓申伟几乎都是这样冲到前线,亲自上阵。除了在选址、营销上给加盟商提建议,他甚至还帮助加盟商一起装修,细致到亲自动手刻招牌上的字。这种认真责任的态度带动了很多加盟商和跟随者。
2003年,红谷加盟店达到40多家,涉足云南、贵州和山东三省,同时设立了昆明海兴工厂,从生产端支撑起渠道扩张。
活着就有希望
红谷做大了,而邓申伟却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但又说不清为什么。那段时间,他常常梦见一双的手从背后扑过来,半夜醒来一身冷汗。
2004年,邓申伟的老乡刀郎火了。《2002年场雪》和《冲动的惩罚》连七八岁的小孩都会哼上两句。邓申伟很喜欢刀郎的这两首歌,觉得这是一种情绪与压力的宣泄。可是,对于红谷来说,场暴风雪确实来得晚了一些。
这一年,邓申伟把总部和工厂都搬到了广州永兴,利用当地的皮具产业集群优势,扩大了生产规模。在渠道上,红谷开始启用走时尚明快路线的装修,并向湖南、河北等地扩张,店铺数量达到了400多家。
然而,往往发轫于被忽视的地方。供应链管理成了红谷木桶那块漏水的短板。2005年,邓申伟猛然发现,红谷的库存积压竟然达到了七八千万元之多!资金链断裂的声音几乎在耳边响起,更严重的是,扩张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被引发了出来。
比如:很多加盟投资者,一直在疲于奔命的开店,前一个店的用于开下一个店,始终见不到回报;门店销售岗位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流动性大,无法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团队;增长主要依靠多开店,而单店能力无法进一步提高。
所有的压力都向着邓申伟袭来,他深知,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土崩瓦解,要么活下来就有希望。可是,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仔细梳理供应链后,邓申伟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红谷的供应链早已乱作一团!
原来,初创以来,红谷一直采取铺货制,这种制度省去了加盟商在品种选择上的精力,使其不会因为盲目订货而导致资金和库存压力,可以很快地铺开渠道、抢占市场。
但是,红谷总部的管理团队远离,并没有对市场需求做出详细的分析,进而造成盲目下单,有些畅销款订单不足、长期缺货,有些滞销款却越积越多,造成库存压力。更好笑的是,有时候补订单,100个不够,就直接在后面加个零。
当时,红谷的供应链信息沟通极为不畅,人工统计数据的方式也很落后。一方面市场需求变化很快,另一方面工厂生产又需要较长的周期,这样一来,销售预估和生产排单几乎是一团乱麻。
到2005年底,严重的库存积压造成的资金占用,使得红谷已经没有钱给员工发工资了!万般无奈之下,邓申伟不得不向云南一个做餐饮生意的朋友借来渡过难关——再往前一步,即是万丈深渊。
痛定思痛的邓申伟立即组织人手,统计积压货品和已下订单未回货的数量,对已下订单未生产的货品进行控制,然后在终端推行捆绑销售的促销政策,比如买一个女包送一条皮带,或者送一个钱夹,推动了的销售。
紧接着,他将“铺货制”改为“订货制”,变原先的“生产驱动型”为“市场驱动型”。红谷总部每个季度召开订货会,今年春季发布今年秋的新品,今年秋季发布明年春季的新品,按照这样一个周期,加盟商根据当地的消费习惯、以往的销售数据以及对流行趋势的把握,选择订货的款式与数量,顺利实现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重大转变。
这样一来,公司发货总数即为销售总数,总部能够更准确地掌控生产与库存总量,地纾缓了库存压力。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