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社会中,创业的形式有很多种,合伙创业也很受欢迎,因为多个人多个照应,总不要自己一个人孤苦无依!合伙创业中,夫妻创业也很常见,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对夫妻是如何通过鸡与鲍鱼搭配创业成功的。
2004年6月26日,大连韩伟集团又给世人一个惊奇:与丹麦SANOVO公司共建5000吨蛋粉的项目正式签约,这预示着韩伟集团出产的蛋粉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打入欧盟市场,成为亚洲较大的蛋粉加工企业。
养鸡是一件平常事,在我们国家的农村,谁家没有几只鸡呀,但是能把鸡养得这么好的、规模如此大的,韩伟是独一份。
韩伟在1958年时随母亲与九个兄弟姐妹一起从沈阳迁往大连市郊三涧堡镇东泥河村。由于子女太多,家境极贫,排行老九的韩伟15岁就扛着粪桶去大连掏粪。后来,有初中文化且略通畜牧知识的韩伟做了公社以农代干的畜牧助理,这在当时是一碗很不错的“干部饭”了。
那时候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骑着自行车到农家,挨家挨户动员完成国家下达给公社的0.6万公斤鸡蛋收购指标。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辽宁大地,广大农村出现了发展副业、养殖业的热潮。就在此时,大连旅顺口地区三涧堡镇东泥河村有一家农户奋勇当先,毅然向亲友借贷3000,购来50只蛋鸡,搞起了家庭养鸡业,鸡种是当时很流行的美国“罗斯”。这就是韩伟夫妇。为了养鸡,韩伟辞去了公职。
创业的路是艰苦的,当时仅有的三排鸡舍坐落在向阳的山凹里。妻子许淑芬每天穿上雨靴,踩着鸡粪打扫鸡舍,丈夫韩伟则推着车上山拉给鸡喝的水。到了星期天,他们夫妇一起挑着鸡蛋到镇上去叫卖,一只只鸡蛋积累了他们的初步财富。1984年,韩伟毅然决定贷款15万元扩大鸡场规模。在当时,这真是“胆大包天”了。他成了全东北个“负债户”,很快就建成了大连市较大的养鸡企业。当时正值副食品供应紧张,韩伟集团响应政府号召,为保持大连鲜蛋市场供求和价格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韩伟集团由此出名,步入了跨越发展阶段,成为年饲养蛋鸡300万只、年产鲜蛋5800万公斤的国内较大蛋鸡生产企业。3.7万户农民在韩伟集团的带动下创业。
现在的韩伟还会经常到鸡舍吗?韩伟说,我做这个行业二十多年,对养鸡是情有独钟,有时间,我还是要进去看一看,包括听鸡的声音,不用走到鸡舍,听声音我就知道,我的鸡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在鸡场周围,我把轿车的车窗摇下来,闻到那种气味,我也会知道这个鸡场里是不是健康的鸡群。韩伟的成就一大半要归功于妻子许淑芬,可以说没有许淑芬就没有韩伟的今天。上世纪80年代,农家出身的俊俏姑娘嫁了个公社小技术员,小日子过得还算悠闲。但是不安于现状的许淑芬与丈夫商量,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并向亲友借贷买回50只鸡,成了“许淑芬养鸡户”,随着养鸡规模不断扩大,她自己一个人干不过来了,这时韩伟干脆就辞职与她一起养,鸡场也随之更名为“韩伟养鸡场”,进而演变为“韩伟集团”。
转眼到了1993年,在海边长大的许淑芬打起了海水养殖的主意。当时鲍鱼的养殖被看成优质产业,一斤鲍鱼数百元,一枚指甲大的鲍苗能卖一元多。这一次又是“妇唱夫随”,韩伟集团斥资1亿多元,建设了一座拥有1万立方米育苗水体、世界较大规模的海珍品育苗和养殖企业———太平洋海珍品有限公司,由集团总经理许淑芬兼任公司董事长。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5年,精心养殖了两年的鲍鱼苗放养大海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毁掉了一切。就是这一次打击,使大连的20多家鲍鱼养殖企业先后宣告破产。然而许淑芬没有回头,她相信既然有明摆在那里的“益”,就一定有办法拿回来。她自己说,我已经认准了这条道儿,九牛拉不回,九死不后悔。为了解决鲍鱼苗存活率低的难题,她把目光投向了科技,请来了大连水产学院和青岛海洋大学的专业人士和学生,让他们把太平洋公司当作免费的实习基地。
创业成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很多时候,选择创业远远要比在办公室里得到的更多,无论是经验还是金钱方面!同时创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想要成功,还是需要您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