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牵绊着我们不能走向成功之路的是我们自己的思想,我们那些贪图安逸的惰性让我们处于一个舒适区而碌碌无为,敢于去选择不同人生路的人就一定能创造。接下来这个创业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有着一段催人奋进的创业传奇,一起去看看吧。
他50岁时,辞去省会市级副院长的职务,蹬着三轮车卖起了自己研制的速冻汤圆,如今,63岁的他已经成为世界的中国速冻食品的创始人。这个人,就是郑州三全食品公司――。
一个人在幼年、青年时代受到的磨炼,是他一生中宝贵的财富。说,小时候勤工俭学和青年时的艰苦劳动,造就了我不怕吃苦的性格,并且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3岁起就跟随身为炮兵的父亲过着随军生活,辗转各地。从小开始,就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10岁时,和同学们一起到电影院、戏院里,捡废品卖钱,支援抗美援朝。
上初中时,学校提倡勤工俭学,学会了理发。周末,他就背着书包带上理发工具,到农村给农民理发。他还和同学们一起出去打小工,泥瓦工、装卸工他都做过。到处找活干,培养了他联系业务的能力,通过劳动,他更学到了技能。
从小就是个无线电爱好者。从矿石收音机到真空管收音机,再到后来的半导体收音机和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他都能组装和维修。高中时,他利用理发推子的使用原理,帮农民制作了一台收割机模型。
1965年,从医学院毕业,主动要求到四川工作。在工作中也搞了不少创造,还被评选为科技标兵。1979年,调回郑州市第五人民医 院工作。当时单位里有一台价被水淹后报废的大型X光机,硬是利用几个星期的业余时间把它拆开修理好了。他甚至还仿照在北京展览会上看到的一台日本产的洗衣机,制造了当时郑州台土造洗衣机。
1984年,被调到郑州市第二人民医 院当副院长。但他在业余时间还是总想干点什么。1989年,和爱人借了1.5万元办起了三全冷饮部,经营软质冰淇淋。第二年,冷饮部用自制的设备制作、批发郑州当时惟一的夹心冰淇淋,生意较为火热。可是每年10月之后,冷饮业进入淡季,冷饮部几十个工人就不知道干什么好。
在四川的十几年里,和爱人向当地人学会了做汤圆、米花糖等特色食品。回郑州以后,逢年过节,夫妻都要做许多汤圆送给亲戚、朋友尝鲜。品尝过的人,无不称赞。
这时候,想起来有一年冬天到哈尔滨出差,见当地人包饺子一次包很多,吃不完就放到户外冻着,于是他突发奇想:饺子能冻,汤圆也应该能冻,自己家做的汤圆冷冻起来拿到市场上卖,肯定会受欢迎。而且冷冻可以解决长时间保鲜的难题。
3个月后,从原料配方到制作工艺程序,从单个粒重到包装排列,从包装材料到包装设计,从营养、卫生到生产、搬运等等,拿出了整体的设计,做出了中国靠前颗速冻汤圆,并先后申请了速冻汤圆生产外形包装。
成功的大门向敞开了。但是,如何让商家和客户接受?下了班,年近五十的蹬着三轮车开始推销产品。他拉着燃气灶和锅碗瓢盆,到市内的副食品商店,现场煮给人家品尝。
1990年12月底,把速冻汤圆拉到了郑州市很有名气的一家副食品商场。商场负责人在尝了三全凌汤圆后,半信半疑地答应两箱试试。他又拜访了郑州市的几大商场,也争取到了送两箱试试的待遇。然而,第二天,经理们就希望长期大量供货。
那年春节前,去北京开会,他带着速冻汤圆模型到了西单菜市场。经过耐心讲解,商场负责人同意进两吨来试销。结果会还没开完,商场经理就打来电话,让他以很快速度再送来5吨。此后,先后在西安、太原、沈阳、济南、上海等中心城市建立了销售渠道。
经过一年多的市场开拓,认识到速冻食品将成长为一个较大的产业,便于1992年5月辞职下海专心卖汤圆,并开始组建三全食品厂。就自己买材料,自己设计制造,硬是建起了当时国内条速冻汤圆生产线,正式走上工业化生产的轨道。
1992年下半年,把生产管理交给家人,一个人开着一辆4000买来的二手旧面包车,拉着冰箱、锅碗瓢盆、燃气灶,到全国各地现煮现尝地跑推销。在看来,这是一段非常艰辛的经历。可就是用这种笨的方法,三全凌汤圆在全国各地的市场迅速打开。1993年起,三全的日产量达到了30吨。
由于市场形势良好,1995年前后,全国出现了大量仿制三全凌汤圆的企业。这时候,审时度势,决定放弃对同行侵害自己追究。
他说:速冻食品是个技术门坎很低的行业,官司打不胜打,耗费精力得不偿失。中国的速冻食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仅靠一个三全是无法满足的社会需求。海外的速冻食品工业比我们得多,你挡住了身边的同胞,也挡不住别人登陆上岸,与其让海外企业长驱直入,倒不如本土同胞齐心协力,把市场迅速做大,在较短的时间里形成有一定民族速冻产业。而我要做的,就是苦练内功,保持的位置。
材料中为我们详细解析了主人公传奇的创业过程,可以说没有当时主人公的大胆选择,就没有今天三全速冻食品这样的成就,正是这样敢做敢为的人为我们写就了一个速冻食品创业传奇。希望有创业梦想的人,坚持自己的梦想,大胆抉择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创业致富的人生。
相关资讯